王蓉信捷策路
观点
工会要找准解决职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切入点和着力点,全面提升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公平性、均衡性、普惠性以及可及性。
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提出五个方面的具体举措,以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,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,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、均衡、普惠、可及。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,要认真学习贯彻《意见》要求,找准切入点着力点,全面提升解决职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公平性、均衡性、普惠性以及可及性。
履行维权服务基本职责,提升工会服务可及性
关于推进民生建设与服务更加公平可及,《意见》提出“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”“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”“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”。工会要以重点群体建会入会问题为抓手,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,履行工会基本职责,推动广大职工群众依法享有工会服务。
第一,差异化服务,保障重点群体社会保险权益。一是加强劳动领域相关立法、政策制定的源头参与,积极推动建立健全适应新型用工关系的社会保险制度。二是加强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政策宣讲指导,协助申领社会保险补贴,提升其参保意愿,重点做好农民工社保转移接续服务,确保其不因跨地区流动断保。三是探索职工互助保障活动在上述领域的应用,完善多层次互助保障体系,提升职工社会保障水平。
第二,综合化保障,高质量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。一是参考行业工资指导线、企业利润增长率等数据,开展工资与福利精准协商;构建“工会干部+职工代表+外部专家”专业化协商体系;针对新业态领域、小微企业聚集区等开展分类协商。二是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,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,深入排查安全隐患,推动企业安全状况公示信捷策路,针对高危行业、特殊群体、新就业形态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保护。
第三,精准化帮扶,用心用情做好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。一是全覆盖摸排与多渠道申报相结合,精准识别困难群体,定期走访跟踪动态纳入或移出。二是结合困难职工实际需求,分类开展生活、医疗、助学、就业、应急等救助。三是增加工会经费投入,争取中央财政专项帮扶资金,常态化开展四季帮扶活动。四是救助与发展相结合,开展职业技能培训,鼓励困难职工通过再就业脱困。
第四,多样化服务,打通工会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一是加大“小三级”工会组建力度,构建区域嵌入式工会服务体系,推动工会服务与基层设施深度融合。二是加强职工服务阵地建设,改造升级工人文化宫,开发增设特色服务项目,拓展职工文体活动空间。三是推广“工会干部+专业社工+志愿者”联动服务机制,建立职工家庭服务需求快速响应平台,实现诉求收集、分办、反馈闭环管理。
推进工会数智化建设,强化工会服务均衡性
《意见》提出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”,工会服务需要通过数智化手段突破时空限制,切实解决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。
第一,标准先行,构建工会数智化服务标准体系。一是参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框架,制定工会特色服务项目分级目录,开发动态调整的供给体系,推进服务项目、质量标准数字化管理。二是建设工会服务数字化监测平台,集成职工群众满意度评价、服务覆盖率等核心指标,定期生成区域服务均衡度评估报告,为资源调配提供数据支撑。
第二,技术驱动,打破工会服务时空限制。一是以职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进工会服务平台建设,建设全国统一的工会服务体系。二是整合数据资源,推进职工服务数字画像,实现职工服务需求的精准识别与工会服务定向推送。三是依托服务流程电子化降低人工信息壁垒,打破工会服务时空限制。
第三,数据协同,形成职工群众服务合力。一是构建“基层采集—省级治理—全国调用”的三级数据应用体系,推动工会数据共享与工会服务全国协同。二是主动接入政府及相关部门数据,自动校验职工参保状态,动态识别帮扶对象,逐步推动实现工会服务自动生成与触发机制。三是广泛接入社会数据与资源,拓展工会服务生态,开发舆情监测系统,提升风险预警与决策支持能力。
推动完善职工福利体系,增强工会服务普惠性
《意见》从教育、医疗、老少抚养等方面提出“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”的具体举措。工会要适应职工群众需求特征,以健全职工福利体系为抓手,提升工会服务的普惠性。
第一,聚焦职工发展需要,构建职工教育培训支持体系。一是以工匠学院建设为实体,推进校企合作,促进产教融合,开发符合产业升级需求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。二是完善工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支出政策,对职工参与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给予直接补贴,推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合理使用。三是推动劳模工匠巡回授课,将优质教学资源输送到产业园区和生产一线。四是建设“职工数字学习档案”,推动培训记录、技能证书的跨企业互认,为职工职业发展提供持续性支持。
第二,聚焦职工安全卫生需要,创新职工健康管理服务模式。一是针对职工劳动安全保护,开展职业病防治、重大疾病筛查等专项医疗卫生服务。二是强化预防性健康干预,接入职工健康管理服务,创新开展“健康巡讲进企业”等活动,开展定制化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指导等服务。三是优化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,扩大慢性病用药报销范围,推动完善基本医保、商业保险、职工互助三重保障体系。
第三,聚焦职工老少抚养需要,健全“一老一小”照护支持制度。一是发展多元化托育服务,通过工会经费支持并负责实际运行,推动企事业单位或区域联合托育机构建设。二是推动养老机构与工会疗养院资源整合,开发针对退休职工的医养结合服务包。三是动态分析职工家庭结构变化,精准识别特殊群体的服务需求,加强职工“一老一小”照护支持。
(作者单位:中国劳动关系学院)信捷策路
美港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